本書以蒐集到的康在1924—1974年間的112個建築設計作品為研究對象,通過電子化整理和模型,對這些資料進行形式上的分類觀察,然後結合其生平事蹟與相關言論,將這些項目與其他26個資料不太完整的作品一起,按照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兩大類列年表進行觀察,從而從建築作品圖紙形式與建築類型的兩個視角出發,在康的多樣性的建築實踐中尋找其建築作品的空間特質,並探討眾多作品之間的關聯性及其演變規律。此外,本書還將112個建築作品的圖紙進行放大處理,可作為進一步研究和學習康的作品的資料集。
張靖,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工學碩士畢業,研究生期間一直致力於研究路易斯·康的建築作品。現就職於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從事建築設計工作,曾參與設計三亞市南繁科技城完全中學項目,以及北京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如清華大學西北社區改造、雙榆樹西里小區改造等。
上篇 空間變化
1. 平面比較 / 005
2. 立面比較 / 044
3. 剖面比較 / 068
4. 形體比較 / 086
中篇 建築類析
1. 居住建築 / 107
2. 公共建築 / 133
下篇 案例重建 / 163
參考資料 / 606
圖紙來源與精度說明 / 607
圖片版權 / 610
後記 / 611
本書展示了勒·柯布西耶的80個公共建築項目的詳細技術圖紙,以及建築中各個組成部分的詳細分析,包括柱、窗、樓梯、坡道等,為人們了解建築師勒·柯布西耶及其工作提供了新的見解,為人們理解20世紀的現代主義建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勒·柯布西耶的重要建築物的特徵和設計細節在本書中得到了明確的說明及充分的解讀,包括每個建築物的構造、設計理念及相關背景知識,對建築學專業的學生、老師及建築師的參考價值極高。
本書收錄了柯布西耶職業生涯中11種類型公共建築,合計80個作品的圖面和三維模型空間圖解。通過建築功能分類展開的作品解讀,能讓讀者了解建築家在處理不同功能建築時所採用的形態策略和思考。其次,以全公共建築作品在時間序列上的定位為線索,也能窺探建築家在設計思想上的延續和轉折。通覽全篇,能讓讀者更能切實理解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的形態基礎。
余飛,博士(工學),現執教於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築學院。他一直專注於近現代建築史研究,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理工學術院建築學科助手、日本建築學會正式會員。 2012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建築系,獲建築學學士學位。
宏觀視角下的公共建築空間構成
1.平面構成
2.立面構成
3.剖面構成
4.形體構成
微觀視角下的公共建築空間構成
1.柱
2.窗
3.樓梯
4.坡道
5.遮陽設施
6.排水結構
案例重建
行政類
博物館類
展覽館類
宗教類
學校類
體育類
水利類
綜合體類
商業類
紀念碑類
醫院類
參考資料
圖表版權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