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華巫儺文明——儺儀、儺俗、儺舞、儺戲》(上下)一書,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隆重推出。 該書由著名儺文化學者、攝影家呂光群先生集十餘年心血拍攝、編著而成,全書含彩圖一千多幅,調查報告、論文及說明文字十數萬言,涉及國內20餘省及東亞、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儺戲、儺文化的歷史沿革、民俗文化風情、儀式表演、面具、道具、場地、藝人狀況等。
北京雍和“跳白鬼白鬼”是地獄的差役,手持“拘牌”,辨認和捉拿“魔鬼”。
較多的儺戲圖書為了能够使得照片清晰,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儺戲這一戲劇類型的主要特點,多是選擇動作擺拍和靜態的儺面圖片為主,而《中華巫儺文明》雖然也秉承儺戲圖書編纂的慣例,但同時卻因編者認為的遺憾而令該書具有了別樣的特點。 該書《編輯說明》稱:“本書收錄的圖片攝製時間跨度數十年,由於受到當時攝製設備和科技的限制,加上夜間、動態等客觀環境影響,其中部分圖片效果不够理想;考慮到這些圖片所記錄的影像十分珍貴,故予以保留。” 於此說明及書中照片可以看出,該書在一方面突顯各地儺戲特點的同時,也盡力呈現儺戲的動態過程,因而就有了儺戲搬演過程中精彩瞬間的靜態定格圖片,正是因為有了這類有動態的定格,令讀者於這靜止中似乎看到儺戲搬演的過程。 如湖南臨武儺戲部分,不僅用圖片串聯起了整個行儺過程,而且兩張《打獅子》的照片,即表現了猴王訓服獅子的打鬥場景,也似乎再現了舞獅之後搶稻草的爭先恐後和搶到諸多被賦吉祥意蘊稻草後的喜悅。 再如青海同仁縣的“跳於菟”同樣如此,該書通過16張照片,就把其地理環境、局部細節、行儺路線、行儺過程給予了“動態性”地完整呈現。
當然,由於該書是作者二十餘年身經目驗後如實記錄的結晶,特別是早期所記錄的儺戲資料具有了相當的文獻價值,這一點不僅體現於所記錄的清代儺戲面具,而且體現在保留了祁門縣蘆溪比較珍貴的鄉人行儺圖原貌,正是因為有了這張照片, 使得所攝“底本”在被盜後能够實現“鄉人行儺圖”再次原貌呈現。 同時,因儺戲是依據於民俗而遺存於民間,該書為了全景呈現儺戲遺存樣態,於中也記錄了各地域各民族的民俗風情。 這些都反映出《中華巫儺文化》不僅在儺戲方面有著較大價值,亦可謂是巫儺文化遺存在當代的全面燒錄,令其於戲劇學、文化學、非遺學、民俗學、宗教學等方面都具有提供當代田野文獻價值的意義。 不過,猶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樣,該書也存在小瑕,如介紹南通僮子戲時稱“有三種活動形式”(第187頁),而其實文字僅介紹了兩種; 湖南臨武儺戲的圖90、92的圖注皆是“夜叉”誤作“夜義”; 福泉陽戲的圖80、82實都為韓信,漏掉了關羽神像。 雖然該書有著這樣的小疵,但皆是閱而可辨者,並不能影響到該書整體的重要價值,及其對儺戲藝術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