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 · · · ·
1.從目錄到正文,都迥異於其他《莊子》注本
經作者嚴密考證,本書證明今本《莊子》從篇目分類到各篇白文均非舊貌,是被西晉郭象刪改、裁剪、重新編排後,由五十二篇大全本變異而來的三十三篇刪殘本。本書力圖復原《莊子》篇目和文本舊貌,努力依照戰國《莊子》初始本、西漢《莊子》大全本兩大歷史版本之體系邏輯確立本書目錄結構,因而全書面貌一新,與其他《莊子》注本迥然不同。
2.本書再現戰國《莊子》1.0版、西漢《莊子》2.0版真容
經作者細緻考證,本書全部復原戰國《莊子》1.0版內篇七、外篇二十二共29篇篇目,除《曹商》《惠施》等極少數殘篇之外,基本復原其全部白文。全部復原西漢《莊子》2.0版52篇篇目,並辨明西漢《莊子》大全本(即2.0版)52篇,為戰國《莊子》初始本(即1.0版)29篇與西漢大全本新增23篇(即新外篇六、雜篇十四、解說三)之總和;新增篇目中,基本復原11篇白文,《馬捶》1篇為殘篇,《閼弈》等5篇有少量佚文,《子胥》等6篇僅存其目。
3.作者匯通易老莊,打通文史哲,為《莊子》注入現代理性和邏輯力量
本書作者張遠山向以「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令人驚嘆,並獲「當代中國有邏輯思維能力的作家」之譽,他終身嗜讀不倦,博及中西文史哲經典,遍涉中外諸子百家,創立新莊學、新老學,貫通夏、商、周三易,創立伏羲學。本書為作者「以現代理性和邏輯,重新詮釋《莊子》及一切先秦經典」的典範之作,為當下讀者接引來了中國軸心時代的自由火種和至真智慧。
《莊子》既是先秦時代的中國文學經典,更是軸心時代的中國哲學高峰。中國人將個體精神自由標舉為人的生命價值,自莊子始。中國人將自由精神升華為一種系統的思想學說,進而發展為一個獨立學派,以《莊子》成書為標誌。
《莊子》早成書於戰國,漢代,還是晉代?《莊子》是出自莊子一人之手,還是由莊子親撰篇什與弟子後學所撰篇什合訂而成的學派總集?內外雜的分類是自始即然,還是逐漸形成的?今本三十三篇的《莊子》與史籍所載五十二篇的《莊子》,差別僅在於篇數嗎?《莊子》各篇的主旨和思想精髓何在,作者是誰?這是中國文化史上聚訟千年的一系列謎案。
本書充分吸收歷代庄學名家的研究成果,對《莊子》全書作系統註解、疑難辨析、全文翻譯,完整揭示了《莊子》的自由精髓,並著重在詳悉考證和精深辨析的基礎上,復原了被郭象遮蔽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戰國《莊子》初始本、西漢《莊子》大全本的篇目分類和整體概貌,考定內七篇為莊子親撰,外雜篇無一庄撰,澄清了學術史上歷代爭論不休的諸多庄學難題。
目錄 · · · · · ·
凡例//I
修訂版序 《莊子》1.0版、2.0版失而復得記//III
初版序言 復原《莊子》,正本清源//IX
緒論一 初始本編纂者魏牟論
弁言 權威謬見,誤導後世//003
一 中山王子,崇信公孫//004
二 亡國之後,改宗庄學//007
三 西會秦相,東晤趙相//008
四 重逢公孫,極贊莊子//010
五 再次過趙,諷喻趙王//011
結語 弘揚庄學,天下一人//012
緒論二 魏牟版初始本篇目考
弁言 魏後劉前,五子鈔引//017
一 《荀子》鈔引《莊子》初始本//017
二 《韓非子》鈔引《莊子》初始本//019
三 《呂覽》鈔引《莊子》初始本//022
四 賈誼、韓嬰鈔引《莊子》初始本//023
五 五子鈔引,篇目總匯//024
結語 魏版《莊子》,迅速傳播//026
正編 魏牟版初始本(二十九篇)
正編上 魏牟版內篇七
逍遙遊//029
齊物論//055
養生主//111
人間世//125
德充符//162
大宗師//188
應帝王//239
正編下 魏牟版外篇二十二
寓言//263
山木//281
達生//310
至樂//341
曹商△//357
秋水//373
田子方//409
知北游//426
庚桑楚//467
徐無鬼//485
管仲△//506
則陽//533
外物//571
讓王//601
盜跖//640
列禦寇//658
天下//671
惠施▲//714
宇泰定△//729
胠篋//749
天地//766
天運//785
緒論三 劉安版大全本篇目考
弁言 《莊子》大全本先於《史記》//825
一 大全本編纂者必為劉安//826
二 劉安版新增二十三篇//828
三 郭象版刪除十九篇//830
四 三大版本史實、鈔引異同//836
附編 劉安版大全本(新增二十三篇)
附編上 劉安版新外篇六
駢拇//841
馬蹄//855
刻意//864
繕性//873
在宥//884
天道//911
附編下 劉安版雜篇十四
說劍//945
漁父//955
泰初△//970
百里奚△//998
子張△//1011
馬捶▲//1026
閼弈▲//1031
游鳧▲//1034
子胥▲//1038
意修▲//1040
卮言▲//1041
重言△//1042
畏累虛▲//1043
亢桑子▲//1044
劉安版附錄 解說三
莊子後解▲//1047
莊子略要▲//1049
解說第三△//1051
餘論 《莊子》佚文概覽
弁言 佚文可窺劉安版概貌//1055
一 佚文多涉庄後史實//1055
二 佚文多合郭述理由//1058
三 佚文不合郭象之義//1060
四 佚文屬於裁剪棄余//1063
五 佚文明篇目而難補//1064
六 佚文可補莊子生平//1065
七 佚文可證郭象反注//1067
八 佚文可解庄學疑難//1069
九 佚文可證已知庄義//1070
十 佚文可補今缺庄義//1071
結語 佚文極少違背庄學//1072
附錄·索引
附錄一 三大版本分類篇目表//1077
附錄二 外雜篇無一庄撰六類內證表//1083
附錄三 鈔引魏牟版、劉安版異同表//1085
附錄四 魏後劉前五子鈔引魏牟版詳表//1087
附錄五 庄學分段年表//1104
附錄六 本書參考文獻//1109
索引一 《莊子復原本》人物索引//1118
索引二 《莊子復原本》君侯索引//1129
索引三 《莊子復原本》寓言索引//1132
索引四 《莊子復原本》動物索引//1135
索引五 《莊子復原本》植物索引//1138
索引六 《莊子復原本》校勘總匯//1141
索引七 《莊子復原本》校勘統計//1183
索引八 《莊子復原本》初版訂正//1186
索引九 《莊子復原本》主要辨析//1189
初版跋語 直面《莊子》,突破遮蔽//1195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奧義)(精)
內容簡介:
《莊子》內七篇是莊子親筆所寫,其中的動物、植物、無生物,都會說話、具情感、有思想;聖人、君主、歷史名人,都被奚落調侃、無情挖苦。分開看,是小故事、大道理的文學段子;合起來,是角色豐富、高潮迭起的哲學戲劇。由於莊子的獨特寫法,內七篇的文字、意義都極其難懂。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庄學研究的成果,在精校全譯的基礎上,對《莊子》內七篇逐字逐句解讀,將莊子以寓言形式布設的重重語言機關和奧義密碼逐一破解,如福爾摩斯探索一般,不放過每一個疑點和細節:出場角色是什麼身份和來歷,姓名有何寓意?出場人物之間,他們與未出場的背后角色之間,背后角色彼此之間,有什麼衝突?角色話語的表面意思分哪幾層(最多竟達七層),言外之意是什麼,沒說出口的話是什麼?這些話語、場景與前後文哪些話語、場景乃至與真實歷史事件有何關聯,莊子想表達什麼奧義……通過這樣層層剝繭、細緻入微的解讀,還原了莊子語境,拼合了庄學全圖,使每一位讀者都能欣賞這七重寶塔般的漢語文學哲學奇蹟、人類思維語言奇觀。
目錄:
余世存序 自由江湖的虛實
吳勵生序 「去蔽存真」的天道觀
作者前記 莊子引領我們仰望星空
作者序言 莫逆於心,相視而笑
緒論一 戰國大勢與莊子生平
弁言戰國紀年,錯訛無窮
一莊子宋人,宋王暴君
二宋君稱王,戰國第三
三中山稱王,滅於趙國
四宋國稱王,滅於齊國
五諸侯稱王,暴秦稱帝
六宋王篡位,莊子棄職
七寓言諷世,痛詆專制
八終身不仕,以快吾志
九晚年摯友,大知惠施
十隱攻公孫,暗諷孟軻
十一公子魏牟,失國改宗
十二莊子著書,支離其言
十三朝三暮四,晦藏其旨
結語至言不出,俗言勝也
緒論二 庄學四境與郭象篡改
弁言庄學奧義,沉埋千古
一庄學公案,小大之辨
二破案鐵證,呼之欲出
三連環奇案,互做偽證
四逆向淘汰,層累造偽
五庄學四境,思想範式
六專制天敵,正解招殺
結語郭注小年,庄學大年
《逍遙遊》奧義——蘊涵四境的「自由」論
弁言七篇之首,庄書之魂
一首章奧義,庄學大綱
二次章奧義,社會應用
三末章奧義,個體應用
結語天地至文,妙絕古今
《齊物論》奧義——萬物齊一的「平等」論
弁言「齊物」篇名,僅有一讀
上篇此岸俗諦,物德相對
一三籟章:地籟皆和
二人籟章:人籟不和
三言吹章:悖道人籟不及地籟
下篇彼岸真諦,道極絕對
四至知章:順道人籟高於地籟
五無知章:形象說明順道人籟
六待彼章:至知至人獨待天籟
七物化章:形象說明獨待天籟
結語卮言寓言,結構井然
《養生主》奧義——身心兼養的「人生」論
弁言真諦必「知」,俗諦必「行
一吾生有涯,有殆當已
二保身需技,葆德需道
三俗諦難行,人刑必逃
四真諦易知,天刑不逃
結語行於當行,止於當止
《人間世》奧義——因應外境的「處世」論
弁言「養生」續篇,群體處世
一顏回往諫,主動往刑
二葉公使齊,被動近患
三顏闔傅儲,刑名迫近
四櫟樹寄社,不材全生
五商丘散木,異材大用
六荊氏文木,材之大患
七支離其形,養身盡年
八接輿諷孔,臨人以德
九漆園自況,無用之用
結語乘物游心,間世保身
《德充符》奧義——因循內德的「葆德」論
弁言葆光養心,支離其德
一兀者王駘,王德之人
二兀者申徒,痛斥子產
三兀者無趾,痛斥孔子
四惡人哀駘,其德不形
五德有所長,形有所忘
六致無俗情,永葆常情
結語貶孔太甚,泛論亦偏
《大宗師》奧義——順應天道的「明道」論
弁言遊方之外,以明達道
上篇卮言七章,正面論道
一天人章:知天所為,知人所為
二真人章:真人真知,登假於道
三眾人章:役人之役,適人之適
四天人不相勝章:逃刑逃名,以德為循
五江湖章:陸處王霸,水處兩忘
六小大章:萬物所系,一化所待
七明道章:造化天道,自古固存
下篇寓言七章,形象論道
八明道寓言:成道九階,聞道九階
九造化寓言:生於造化,死於物化
十江湖寓言:方內方外,兩種選擇
十一處喪寓言:尊重俗情,去排安化
十二宗師寓言:偽道黥劓,真道息補
十三坐忘寓言:儒學始祖,皈依真道
十四道極寓言:天地無私,道極無極
結語道極無限,成長無極
《應帝王》奧義——天人合一的「至人」論
弁言庄學至境,「應帝」之「王」
一失德後仁,俗王「臧仁」
二失仁後義,俗王「式義」
三素王不治,順物自然
四明王之治,虛君無為
五俗王季咸,素王壺子
六至人若鏡,勝物不傷
七造化渾沌,文化鑿竅
結語造化文化,永恆較量
餘論一 庄學奧義的全息結構
弁言微觀奧義,宏觀結構
一支離拼板,晦藏全圖
二重言為真,拼圖舉例
三七篇篇名,奧義提示
四七篇首尾,始卒若環
五庄學四境,萬能鑰匙
六四境范型,動植象徵
七排行隱喻,結構重言
八紛繁角色,四境定位
九寓言六式,息黥補劓
十總體結構,南溟弔詭
結語完美結構,至高創造
餘論二 文化與造化
一「文化」的對詞:「造化」
二「造化」、「文化」的價值序列
三廣義「文化」中的通用「文明」
四廣義「文化」中的獨特悖道「文化」
五廣義「文化」中的獨特順道「文化」
六「文化」、「文明」的道器之辨
七「文化相對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的誤區
結語
餘論三 哲學先知與時代精神
一「知識」生產三階段
二共時性的三種「時代精神
三歷時性的三種「時代精神
四三種「常識」和三種「迷信
五物質與精神的反向運動
跋 語超越老孔,空前絕後
相忘於江湖
內容簡介 · · · · · ·
【編輯推薦】
複雜歷史和微妙人性如何互相影響?
躁動時代大潮中如何保持精神高潔?
張遠山四十年研庄成果,新莊學開山之作
韓少功、陳村、吳思、葉兆言、畢飛宇、余世存等盛讚推薦
一部生動還原莊子一生及其大時代背景的歷史小說,還原偉大先知的一生修鍊
看戰國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悟莊子一生上下求索的天道人心
與莊子精神往來,與時代保持距離,自在獨行、照見自我
戰國中期,正當中國歷史大一統格局定局前夜,群雄逐鹿,百家爭鳴,時人心中謎團百結:血流漂杵、白骨盈野的戰爭何時終了?歷史將走向何處?人性和文化將有何種變遷?
本書忠實再現了七十二位王侯、九十四位將相的縱橫捭闔、生死榮辱,及眾多士人、刺客、隱士非同凡響的行跡,呈現了一部全息 互動的百年戰國史,也展現了思想與歷史的微妙互動,歷史對人性的深刻影響;演繹了莊子一生行跡、思想形成過程、與諸子百家的思…
作者簡介 · · · · · ·
張遠山
1963年生於上海,1980年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開始廢寢忘食地閱讀,日讀18小時,以讀哲學書為主,其他文理經典為輔。至1984年大學畢業,仍與公元前中外諸子糾纏不休。預計完成讀書計劃尚需十年,於是一邊教書,一邊按計劃繼續讀書。從1980年到1994年,15年間日讀不輟,不看電視、不讀報紙、不聞文壇聒噪,唯以橋牌、圍棋略作調劑。
1995年按計劃離職開筆寫作,1999年4月出版部先秦思想札記,至今已出版哲學、史學、文學著作18部,海內外版本33種。
研究先秦道術(前2070年—前221年),創立新莊學、新老學,遍涉諸子百家,釐清戰國訛史,代表作《相忘於江湖:莊子與戰國時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奧義》、《莊子復原本》修訂典藏版、《老莊之道》、《老子奧義》(即出)等;研究華夏古道(前6200年—前2070年),創立伏羲學,解密伏羲太極圖、伏羲六十四卦,貫通夏《連山》、商《歸藏》、周《周易》,梳理炎黃史,破譯陶器、玉器、青銅器紋樣,代表作《伏羲之道》、《玉器之道》、《青銅之道》(即出)等。另有《莊子外雜篇精義》、《戰國秘史》等十餘部著作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