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式帆船百科。以一個複原古船的故事,串起中國船的輝煌歷史、出海故事、建造技藝。所附的船譜解讀、船體構件圖等,是珍貴的技術資料,關聯航海學、船舶學等。
2. 從尋舟到造舟。先尋船,童年的大帆船,偶遇的風帆漁船,史海中的木帆船,尋訪歷史,也尋訪行家;後造船,各路高手雲集,“太平公主號”從一個人的閃念,落地為一艘實體大木船,故事一波三折,真摯動人。
3. 作者多年來沿中國海岸線做田野調查,自發、自願、自費。他有造船出海的夢想,有復現中式帆船跨洋遠航的夢想,有驗證古代中國科技水平的夢想,有保存古老造船工藝與航海技術的夢想,這一切交織為一個中國帆船夢。為夢想造舟,沒有遺憾。
4. 復原一艘古船並不容易,作者沒有迴避紛爭困難,而如實記錄。他講述的造船故事,有對工匠精神的刻畫,也有對生命、時代、文明等的思考,充滿人文關懷。
5. 裝幀貼合,有古意又現代,定制插畫,再現真實的“太平公主號”造船現場,是另一種紙面上的複原與記憶。
從迷戀中式帆船,到復原造出一艘傳統木帆船,需要多少努力?這是一個為夢想造舟的故事,一端是熱愛,一端是大海。出走和自由並存,歡樂和痛苦參半。
許路,大海的兒子,童年時詔安老家的大帆船一閃而過,卻永久地影響了他的生命。他想找到一艘老式木帆船,駕著它重新出海,環繞地球一周。尋覓、挖掘、研習、復原、建造、下水……一個人的夢變為一群人的。老師傅們也加入進來,他們是中國最後一批木帆船老工匠。
“太平公主號”終於啟航,許路卻留在了岸上。他完整記錄了這項古船復原壯舉,從發起到主持,試航到失事,也搶救式整理了民間遺存的古老造船技藝。以古船,以遠航,探索一個個體、一個時代、一種文明能出走多遠。
造一艘中國古代的船,航向世界。
許路, 生產技術史學者,將船舶實驗考古學引入中國的先行者,趕繒船系列古籍資料研究解讀者,二十年中國帆船技術史實驗考古實踐。 2006年發起和主持趕繒戰船復原工程,是“太平公主號”建造需求規格書製定人和造船工程監造人。
探險家學會(The Explorers Club)國際會士,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
本書旨在宣揚帆船文化和海洋文化,對世界各地區帆船的特點、發展過程、著名的航海業績與海上戰鬥以及有關的著名人物等都做了簡明扼要的敘述。本書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歷史上的一些疑點,去偽存真,尋求實情。因為只有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才能“古為今用”,並為今後的發展找到正確的方向。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並加以發揚光大,是戰勝競爭對手的不二法門。這在船舶、航運和海軍的發展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與國內外同類書籍相比,本書的內容比較全面,系統性也較強。全書較為詳實地介紹了東方國家的帆船和航海發展情況。西方著作很少談到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和“南島語人的航海偉績”等,本書都有所介紹。
楊槱教授,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專家。原籍江蘇句容,1917年10月生於北京。 1940年獲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一等榮譽學士學位,2002年授予榮譽工學博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第一章 船的起源
/
第二章 古代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木帆船
/
第三章 “文藝復興”後西方船舶的進步
/
第四章 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
第五章 西歐各航海強國爭奪殖民地
/
第六章 歐洲商船隊和海軍的迅速發展
/
第七章 帆船發展的高峰和迅速衰落
/
結束語
/
本書是由我國著名科技史學者、中科院院士楊槱教授繼《帆船史》後的又一本船史圖書。楊槱教授長期從事船舶的生產、教育和研究工作。同時他更以其求真務實的精神,致力於中國和外國船舶史的研究。本書以簡練的筆法,扼要地敘述了蒸汽機船、鐵船、郵船、商船、漁船、遊艇、軍用艦艇和工程船舶等各種輪船的發展過程,以期讀者能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有關船舶和海洋的豐富的知識,並使讀者對一些事物,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這是一本科學性較強的科普讀物。
楊槱教授,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專家。原籍江蘇句容,1917年10月生於北京。 1940年獲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一等榮譽學士學位,2002年授予榮譽工學博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第一章 蒸汽機船和鐵船的出現
/
第二章 近代海軍艦艇的發展
/
第三章 近代大型客郵船和商船的發展
/
第四章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用艦艇
/
第五章 當代運輸船舶
/
第六章 當代海軍艦艇
/
第七章 漁船
/
第八章 工程船
/
附錄 鑽井平台
/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