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新書推薦:時間證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唯一肖像集
2023年11月新書推薦:時間證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唯一肖像集 原价为:NT$1,720。当前价格为:NT$1,000。
返回产品
吳昌碩畫集(大8開精裝)
吳昌碩畫集(大8開精裝) 原价为:NT$2,399。当前价格为:NT$1,780。

2024年1月新書推薦: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座【中國古塔】

書架上的古塔博物館,古塔文化專著的塔尖明珠;一本書飽覽千年古塔風姿

原价为:NT$1,899。当前价格为:NT$1,330。

Description

编辑推荐蓝色.jpg

★追溯2300年塔的歷史

從公元前三世紀的古印度窣堵波,到中國南北朝的佛塔發展高峯,再到遍佈大江南北的隋文帝舍利塔;從氣宇軒昂的關中唐塔,到婉約秀美的江南宋塔,再到雄偉壯麗的塞北遼塔;從中原大地的漢式樓閣式塔,到雪域高原的藏式吉祥多門塔,再到西南邊陲的南傳傣式佛塔……全面梳理中國古塔發展史,一書理清中國古塔時代和地方特色,邏輯嚴謹,條理清晰。

超60人團隊,20餘年拍攝,10餘年創作

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下,作者已整理出近5000座古塔第一手的圖文資料,書中介紹了其中的2400座古塔。6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不乏古建築、藝術相關行業專業人士的攝影師,歷經20多年拍攝,彙集成這一本珍貴的、精彩的古塔圖鑑。

960頁大部頭

實體書長240毫米,寬170毫米,書脊厚度超過58毫米,啞粉紙印刷,成書重量超過2公斤,書籍實體一如其承載的古塔文化,沉重而紮實。

1700張高清彩圖,300多張絕版照片

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古塔經受着數不清的自然災害與人爲破壞,一些往昔的風采已再難重見。本書收錄的1700多張照片中,有300多張已成珍貴的絕版。每張照片的塔名後都注有攝影師名字與拍攝時間,以便讀者瞭解那留下驚鴻一瞥的年代。

210 張航拍照片

古塔挺拔高卓,要拍攝塔身浮雕、線刻、彩繪、銘文等等精巧的細節,無人機拍攝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一些古塔身居擁擠的鬧市民居之中,周遭逼仄,也唯有航拍才能實現平視、俯視,最大程度地減小地面仰拍帶來的建築透視變形。本書收錄了約210張航拍圖片,力求最真實、最深刻地展現古塔的一尺一寸。

内容简介蓝色.jpg

本書全面系統地調查梳理了我國現存的古塔,範圍囊括佛舍利塔、佛教供養塔、佛教墓塔、風水塔、文峯塔、道教墓塔,乃至佛教、道教經幢,共涉及古塔(及經幢)約2400座(包括雙塔、塔羣、墓塔林中單獨的塔)。其中專門配有圖文介紹的古塔約960座,其餘千餘座則以塔羣、塔林的形式集體呈現。我國現存的精品古塔已基本收錄於此書中。

同時,本書也絕非一本簡單羅列所有古塔信息的“名錄手冊”,作者以簡潔通俗的語言,生動地梳理並呈現了中國古塔的發展脈絡,融合過去幾十年學術界對古塔的研究成果,並提出創新觀點,爲普通讀者構建起了認識、欣賞古塔的專業知識體系。可謂一本不可多得的“從入門到精通”的古塔介紹之作。

本書名爲《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座中國古塔》,但“1001”是個虛數,其零頭“1”,代表着無盡可能的全新開始。也衷心希望讀者朋友能在翻閱本書之後,找到自己心中最特別的那“1”座中國古塔。

作者简介蓝色.jpg

吳 鍇

本科、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對古塔情有獨鍾,十餘年來專程探訪了全國各地的數百座古塔,並收集了數千座古塔的一手資料,做了大量細緻的歸納、整理工作。用“古塔尋蹤”的筆名發表了百餘篇古塔相關文章,在古建文化圈有着較高的知名度。2019年出版專著《北京古塔影像錄》。

王學賓

主任編輯,曾在鄭州晚報社、鄭州日報社任記者、編輯,現任黃河科技學院中原學研究院副院長。著有《鄭州文化年輪》《鄭州文化新亮點》《嵩山文化叢書》等書,近年發表文章有《河南風水塔探析》《普同塔:樸素生態觀念下催生的僧人葬制研究》《汝州風穴寺塔林踏勘研究》《白馬寺齊雲塔修建者棲巖彥公考》《百家巖寺孝女塔考辨》等。

目录蓝色.jpg

推薦序

推薦語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國古塔簡史

1 塔的起源

2 早期的中國古塔

3 北朝古塔

4 南朝古塔

5 隋代古塔

6 唐代古塔

6.1 磚塔的流行

6.2 魅力無窮的唐式密檐塔

6.3 精雕細琢的唐代石浮屠

6.4 玲瓏秀美的唐代方亭

6.5 塵沾影覆——陀羅尼經幢

6.6 唐代古塔的創新思維

7 五代古塔

7.1 吳越國阿育王塔

7.2 五代經幢

8 宋代古塔

8.1 氣勢磅礴的華北宋塔

8.2 富麗堂皇的中原宋塔

8.3 磚身木檐的江南宋塔

8.4 以假亂真的關隴宋塔

8.5 承襲唐風的巴蜀宋塔

8.6 鬼斧神工的福建宋塔

8.7 僧人公墓——普同塔的興起

8.8 密教東漸與閩浙五輪塔

8.9 烏金浮屠——宋代鐵塔

9 遼代古塔

9.1 登峯造極的遼式密檐塔

9.2 雄偉壯麗的遼代樓閣式塔

9.3 別具一格的幽雲遼塔

9.4 華藏世界——遼代華塔

10 金代古塔

10.1 落日餘暉——唐風金塔

10.2 錦上添花——遼式金塔

10.3 磚石奇葩——宋金花塔

10.4 多姿多彩——密檐覆鉢式塔和幢式塔

11 西夏古塔

12 南詔、大理古塔

13 元代古塔

14 明代古塔

14.1 風靡一時的風水塔

14.2 神祕的曼荼羅——金剛寶座塔

14.3 七彩飛虹——明代琉璃塔

14.4 高原明珠——吉祥多門塔

15 清代古塔

15.1 中規中矩的清代藏式塔

15.2 雨後春筍——南傳傣式塔

16 佛寺雙塔

17 佛塔組羣

18 墓塔及墓塔林

結?語


第二部分 中國古塔實錄

1 華北古塔(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2 東北古塔(遼寧、吉林、黑龍江)

3 華東古塔(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

4 華中古塔(河南、湖北、湖南)

5 華南古塔(廣東、廣西、海南)

6 西南古塔(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7 西北古塔(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第三部分 附錄

1 術語圖解:古塔上常見的構件名稱

2 本書收錄的古塔索引表

3 參考文獻

致?謝

前言.jpg

推薦序

中國古塔是中國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在我國已經有近 2000 年的發展史。

中國本無“塔”這種建築類型,它源於古印度,本是用作安置佛陀骨舍利的設施,梵文爲 stupa,音譯爲“窣堵坡”“浮屠”等,東漢時期隨着佛教的傳入,“窣堵坡”也隨之傳到中國。東漢時期我國開始建造佛塔,不過佛塔在中國的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漢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平面爲正方形的多層木結構建築——“望樓”,中國古代匠師創造性地將古印度的“窣堵坡”和我國“望樓”形式的木樓閣建築結合在一起:仿照印度“窣堵坡”的樣子以金屬爲之,置於“望樓”頂部,成爲“窣堵坡”形狀的金屬塔剎;而中國的平面爲正方形的木樓閣建築“望樓”,也變得由下往上層層內收,成爲塔身,即“上累金盤,下爲重樓”(《後漢書 ? 陶謙傳》),於是,在我國就出現了一種嶄新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建築類型——中國樓閣式塔。1972 年在四川什邡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的三層佛塔即顯示了最早的中國樓閣式塔的形象。後來古人又造出一個新字——“塔”,來稱呼這種建築物。中國古塔是中國古代建築領域的一枝奇葩,中華文化的特點之一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而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塔,正是彰顯了中華文化格局與氣度的一個實例。

在中國大地上除樓閣式塔外,後來還陸續出現了其他類型的塔,如密檐式塔、藏傳覆鉢式塔、金剛寶座塔、傣式佛塔等多種。在塔的衆多類型中,樓閣式塔和密檐式塔的體形修長,屋檐層疊,中國特色尤其鮮明。古塔的平面,除去正方形外,後來也出現了八邊形、六邊形等形狀。塔的功能在我國也從最初的佛塔,發展出了靈塔、墓塔、風水塔、景觀塔等。塔的結構除去木結構塔以外,還出現了磚結構塔、磚木結構塔、金屬鑄造塔等,近現代又出現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仿古塔和鋼結構的仿古塔等。就古塔的建造材料來看,除去木塔、磚塔、磚木塔外,還有琉璃塔、石塔、土塔、鐵塔、銅塔、金塔、銀塔等。

中國古代建築一般都是橫向鋪展,但樓閣式塔和密檐式塔垂直挺拔、直刺蒼穹,成爲中國古代少有的高層建築類型。塔的高度往往達數十米,甚至百米以上,遠在數十里外人們都可以看到其倩影。塔成爲鮮明的標誌性建築,成爲當地人們引以爲豪的代表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區的名片。

我國現存木結構塔的代表爲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建於公元 1056 年,距今近千年,通高 67.31 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是世界木結構建築史上的典型實例。而歷史上有記載的我國古代最高的木結構塔,則是北魏時期建造的河南洛陽永寧寺塔。永寧寺塔始建於公元 516 年,距今約 1500 多年。永寧寺塔的高度有多種推算結果,一種認爲塔高爲 136.7 米,加上塔剎通高約爲 147 米;另外一種認爲塔的通高約爲 75.6 米。即便按後一種推測,它也是當年我國木結構建築的技術奇蹟了。遺憾的是此塔僅存在了 16 年,便遭雷擊焚燬。

我國現存最古的磚結構塔爲北魏時期的河南登封嵩嶽寺塔,建於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其平面爲少見的十二邊形,爲密檐式 15 層,通高 37 米。而我國現存較高的磚結構塔,包括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竣工的陝西涇陽崇文塔、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的河北定州開元寺塔、明末清初建的山西汾陽文峯塔,這幾座磚結構塔的高度都超過了 80米。從上述幾座木結構塔和磚結構塔的實例中,可以窺見我國古代在高層建築技術方面的卓越成就。中國風格的佛塔在古代還隨着佛教傳播到了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地。

塔,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長期以來受到我國人民的喜愛。在塔誕生後的近 2000 年中,除去歷史上三次短暫的滅佛事件(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期間外,我國的建塔活動長盛不衰。即便在當代,也有很多仿古新塔陸續建成,如杭州的雷峯塔、西安的長安塔、常州的天寧寶塔等,甚至有的一個省就有數十座近當代仿古新塔陸續建成。我設計的仿古風格塔也已經建成了三座,分別是北京園博園的永定塔、北京懷柔雁棲湖的雁棲塔和北京榆樹莊公園(榆園)的文峯塔。

二十多年來,本書作者吳鍇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奔赴全國各地,實地調查、拍攝古塔,積累了大量我國古塔的寶貴資料,他撰寫的《北京古塔影像錄》已經於 2019 年出版。此書十分精彩,收錄的是北京地區的古塔,我曾爲之寫了序言。在序言中我表達了一個願望,希望早一點看到吳鍇及其攝影團隊拍攝、整理的全中國範圍內的古塔影像錄面世,現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 1001 座中國古塔》就要出版了,是非常有意義的。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 1001 座中國古塔》一書有三個鮮明特點:

特點一是精。收錄於此書的我國現存古塔俱是精品,不僅包括了全部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塔,還精挑細選了一批尚未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具有突出文物價值的古塔,可以說我國現存的古塔精品全部收錄於此書中。精的另一層意思則是本書選用的 1700 多張古塔照片,是從吳鍇及其攝影團隊在長達近 20 年裏拍攝的十餘萬張古塔照片中精選出來的。

特點二是全。所謂“全”,包括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從縱向來說,此書全面系統地梳理出從東漢至清代我國古塔的發展脈絡,總結了各時期的古塔特徵,包括同一時期建造在不同地域的古塔特點。而且,書中收錄的古塔的建造年代,也貫穿了我國東漢以後至清代的各個朝代。其二是從橫向來說,此書收錄的古塔的所在地域,涵蓋了我國除臺灣、香港、澳門三個地區以外的所有省、直轄市和自治區。

特點三是細。所謂“細”,是指此書歸納、整理工作做得細,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是古塔分類細,書中將中國古塔分成三大類(漢式塔、藏式塔和南傳佛教的傣式塔),其中漢式塔中又分出 14 種類型,藏式塔也分出 4 種類型,傣式塔則分出 3 種類型,共計 21 種類型,非常精準地描述了不同類型古塔的特徵。其二是索引細,書的附錄中列出了多達近 20 頁的索引表格,便於讀者對中國曆代古塔進行對比研究。其三是資料細,對於每座古塔介紹的基本資料齊全,包括該塔的所處地點、建造歷史、藝術和建築特色、文化內涵以及入選本書的原因等。其四是形象細,古塔的照片中,既有該古塔的整體影像,也有其細部照片,不少古塔還有用無人機拍攝的航拍照片,爲讀者提供了欣賞古塔的嶄新角度,這是前人難以欣賞得到的。

中國古塔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建築類型,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多個領域的內涵和成就,包括宗教、歷史、建築、藝術、工程技術等,值得研究和傳承。《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 1001座中國古塔》一書做了比較紮實的基礎工作,爲我國現存古塔精品建立了比較齊全的檔案資料。本書的出版,是我國古塔研究領域裏一項重要的成果,對於我國古塔的進一步研究、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此書又深入淺出,也爲那些古建築愛好者和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通覽我國古塔精品的窗口。

吳鍇自幼生活在清華園裏,直至由清華大學畢業去海外工作。清華教師家庭的環境氛圍和清華的學術氣氛深深地浸染了他,加之他自己在清華大學的求學經歷,使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大學校訓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做事風格。他在調查古塔、拍攝古塔的工作中,腳踏實地,不斷進取,堅持不懈,紮紮實實,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清華大學校訓。在近 20年的時間裏,只要有機會,哪怕是短暫的回國探親期間,他都要擠出時間、不辭辛苦地多次奔赴全國各地考察、拍攝古塔,積累了海量的、寶貴的檔案資料。特別是在近 20年中,有的古塔已經不存在了,因此他拍攝的有些照片,成了那些被毀古塔的遺照,愈顯珍貴。

得知《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 1001 座中國古塔》即將出版,十分高興,寫下了上面一些話,以示祝賀。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紀懷祿

2022 年 4 月 14 日於清華大學荷清苑竹林深處

前言

在我國數千年璀璨的古代文明歷史上,塔是一朵奇葩,它寄託着人們美好的願望,凝聚着工匠的智慧,融合了先進的科技,承載着城市的靈魂,可謂中國最重要、最精彩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對外交流時中華文化的一張光鮮的名片。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就對古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座座滄桑而又神祕的古塔,如美玉、如佳人,散發着無窮的魅力。多年來每到一地,我必會專程尋訪當地的古塔,站在塔前,細細地觀察每一處細節,感受千百年前建塔工匠們虔誠的信仰和傑出的技藝,並給它們留下細緻、全面的影像,回家後將每一座古塔的信息詳細記錄,將圖片進行系統的整理,並逐一加入自建的古塔檔案數據庫中。經過十餘年不懈的努力,已經整理出近 5000 座古塔第一手的圖文資料,在中國畫報出版社編輯的策劃下,精選了其中的 680 處、共計約 2400 座古塔,出版成書,其中約 960 座塔有單獨圖文展現,其餘一千多座塔以塔羣、塔林的形式呈現。書名中的“1001”是一個虛數,其零頭“1”,代表無盡可能的全新開始,在書中的全部古塔裏,讀者可以自主選出心中最特別的那“1”座中國古塔。

而這些年在尋訪古塔及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到喜悅的,是結識了一羣同樣喜愛古塔的朋友,他們中不乏古建築、藝術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士,而更多的則是業餘愛好者。在得知我爲全國古塔建立檔案的想法後,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紛紛向我無私地提供了大量珍貴的、精彩的古塔照片。由於很多古塔建於人跡罕至的地區或是矗立在懸崖峭壁之上,不少照片都是歷盡艱辛才拍到的,如來自甘肅的攝影記者劉曉華老師,揹着沉重的攝影設備,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徒步數小時穿越無人區林場,只爲拍攝一座五代古塔——塔兒莊塔;土木工程專家賈非老師,爲了拍攝以朝霞爲背景的古塔,在冬季江南冰冷刺骨的寒風中,苦苦等待日出以致手背凍裂;又如來自上海的王文博老師,在海拔 4000 餘米的青藏高原上掛着氧氣瓶,爲了尋找最佳的拍攝角度反覆在山坡上來回奔走;還有資深古建築攝影師高俊卿老師,在陝西一處荒野中拍攝古塔時忽遭毒蟲攻擊,被送到醫院急救才轉危爲安……如此種種,不勝枚舉,筆者本人也有多次在滂沱大雨中或是荒郊野嶺中獨自搜尋古塔的經歷。此外,由於不少古塔受到地震、颶風等自然災害的侵蝕或人爲破壞早已面目全非,很多照片中的影像已經無法再一次以原樣展現在世人面前了。本書收錄的 1700 多張照片中,有 300 多張已經成了珍貴的絕版。每張照片的塔名後是攝影師名字與拍攝時間,以便讀者瞭解照片年代。如果沒有古塔攝影團隊成員們艱辛的付出,本書的精彩程度確實是要大打折扣了。

樑思成、張馭寰、羅哲文、蕭默等老一輩古建築研究專家在早年都曾出版過系統介紹中國古塔的專著,如《中國建築史》《中國古塔》《中國塔》《中國古塔集萃》《中國建築藝術史》等,在當年都是無法超越的經典著作,但其內容大多僅限於對於大衆羣體來說比較著名的古塔,而有大量由於地處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不甚有名甚至鮮爲人知,卻有很高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的古塔並未收錄,這對於一個執着的古塔愛好者來說實在是莫大的遺憾。另外,近 20 年來,隨着信息檢索功能的飛躍發展以及高速交通網絡的普及,古塔這個專題也吸引了大量的專業研究者,與其相關的建築學、土木學、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及民俗學等方面均得到了空前的進展,新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原先關於古塔的造型定義、建築工藝、年代斷定等方面的諸多廣爲流傳的觀點,都被證明是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需要得到修正;不少原來在造型和裝飾等方面被稱爲“唯一”“孤例”的古塔,也紛紛找到與其相似的“伴侶”。另外,很多原本默默無聞、平淡無奇的古塔被發現了新的重要意義、重大價值,這些信息也很有必要向讀者更新。

此外本書中,古塔條目總體順序按照國家文物局公佈名單的地區劃分排列,具體到同一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細分順序,大體也是按照文物局的劃分順序,具體見附錄中的索引表;但正文中爲了實現版面圖文排列對稱美觀的目的,個別古塔條目順序有變動,特此說明。

正文及索引表格中的“文保級別”劃分標準爲:對於被單獨列爲“國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塔及作爲“國保”單位主要組成部分的古塔,標註爲“國 n”,其中數字 n 爲“國保”批次;而對於本身並非“國保”,而是屬於“國保”單位附屬建築的古塔,則標註爲“屬國n”。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塔,標註爲省份縮寫 批次,如“京三”代表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閩一”代表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加“屬”字之意同前。被列爲縣(區)市級別文保單位的古塔,標註爲“區縣”;館藏古塔爲“館藏”,2007 年開始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發現的古塔標註爲“三普”。一般來說,文保批次越早,級別越高,則文物價值越高,不過也有例外。

科技的飛躍和經濟的繁榮爲考察古塔帶來了極大的便利。1932年身在北京的樑思成從日本學者的一份考古報告中得知 , 在山西省應縣有一座建於遼金時代的大型木塔,然而欣喜若狂的他花了幾天時間查遍了北京圖書館的資料也沒能找到關於這座塔的任何圖像甚至隻言片語的描述。爲了證實木塔的存在,他專門寫了一封信給應縣當地的照相館,並附上當年很寶貴的一元錢作爲報酬請求拍攝一張木塔的照片;在確定古塔依舊完好後,經過一番籌備,終於在翌年踏上了考察應縣木塔的旅程。然而由於交通落後,當年從北京去應縣的路程也是充滿了艱辛:一行人先是從北京坐火車到達大同,到達後發現居然連基本的食宿都無法解決;後費盡周折在大同考察了一些古建築後,再坐長途汽車至山陰縣,然後尋找民間騾車前往應縣,一路上或是泥濘不堪,或是沙塵漫天。當樑思成最終見到朝思暮想的應縣木塔時,距離他們從北京火車站出發已經超過十天了。而如今從北京去遊覽應縣木塔,自駕走高速僅需四五個小時即可到達,安排得當甚至可以做到當天往返,當地食宿也極爲便利;就算無法親自探訪,通過互聯網也可在瞬間搜索到海量的相關資料和圖片,這在樑思成時代簡直是天方夜譚。

另外,隨着攝影無人機的普及,航拍也極大豐富了古塔的影像資料。由於古塔多爲高大的建築,且由於文物保護的原因大多已不能攀登,要想拍攝到塔身高處的細節,如浮雕、線刻、彩繪、銘文等,在地面上就算是使用專業長焦鏡頭也鞭長莫及,而無人機則可以輕易地接近建築的任何部位拍攝細節,毫無安全問題。有些古塔位於擁擠的鬧市、民居中,周圍空間逼仄,普通攝影難以展現其全貌,只有靠航拍才能達到平視、俯視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減小地面仰拍帶來的建築透視變形。本書收錄的航拍圖片,包括整體及細節,共計約 210 張。

遺憾的是,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福祉,在利益的驅使下,快速便捷的交通和廣泛流傳的信息也對古塔的保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1987 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地宮被發現,隨後出土了包括大量金銀器在內的佛教珍寶,此後犯罪分子掀起了一股盜挖古塔地宮的狂潮。河北蔚縣的南安寺塔(2001 年被列爲第五批“國保”)建於遼代,2011 年盜賊從附近民房挖通了地宮,將包括金銀舍利塔、彩繪木雕、瓷器等 100 餘件珍貴文物席捲一空。此外,同爲“國保”的觀音寺塔(天津市薊州區)、清梵寺塔(陝西省興平市)、開元寺塔(陝西省彬州市)、泰塔(陝西省旬邑縣)、興隆寺塔(山東省兗州區)等地宮均在近年失竊。

除了大型古塔的地宮被盜掘外,不少中小型古塔因其塔身上的精美浮雕也被犯罪分子盯上,浮雕被竊,甚至塔身被整體盜走。山西省榆社縣鄧峪村內有一座精美的唐代造像塔,通體以暗紅色石料雕成,塔身四面高浮雕佛像、力士等並施以彩繪,轉角裝飾盤龍柱,底部還有開元八年(720 年)的造塔題記;由於常年埋於地下,雖歷經一千多年卻幾無風化,保存非常完好。犯罪分子在得知此塔的信息後,分別於1996年和1998年盜走塔剎和塔身,隨即短時間內走私出境,直到 2017 年通過各方努力,塔身才迴歸祖國,但塔剎至今下落不明。又如河南省新鄉市的水東村唐代陀羅尼經幢,2013年5月剛剛晉級“國保”,7月便告失竊,雖然經警方努力迅速破案,但部分石構件已經永久損毀,經幢至今仍散落在博物館的庫房中,無法修復。

有人說,古塔不就是些破磚爛瓦嘛,能有多大價值呢?況且那些塔看起來都差不多,做這些枯燥的整理工作有何意義?在我眼中,古塔絕不僅僅是一堆磚頭或石塊,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久違的老朋友。每次尋訪古塔,感受的不只是千百年來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產、造物真諦,還有早已湮沒在繁華都市中的那顆追求極致、敬畏自然的樸素之心。中國古塔雖起源於古印度,但與印度原型不同,中國古塔的最大魅力在於其極爲豐富的多樣性,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古塔都有其與衆不同之處,以至於塔在中國發展的近兩千年裏千變萬化、多姿多彩,各種造型不勝枚舉。我國 96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現存的一萬多座古塔裏,沒有任何兩座是完全相同的。另外由於水土流失、地基下沉等原因,我國現存的絕大部分古塔都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傾斜,其中有些塔的傾斜度甚至超過了全世界衆多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意大利的地標之一——比薩斜塔,如大象寺塔(陝西省合陽縣)、護珠塔(上海市松江區)、玲瓏塔(河南省新鄉市)等,歷經千年屹立不倒,無愧於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誰的家鄉沒有塔?真希望每一箇中國人都能瞭解這樣一筆豐富的、卓越的文化遺產。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任何歷史與文化,都有根之所繫,脈之所維,古塔的根源是技藝與文明,歷史正是維繫古塔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華自古極富創造力,燦若繁星的古代發明,點亮了人類璀璨文化的浩瀚天空,也留下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古塔便是其中之一。一切歷史源於地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不同的山水風土,造就了中國古塔的多樣性,各地古塔蘊藏的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質,彰顯着鮮爲人知的中華文化的獨有密碼與力量源泉,延續着“國之瑰寶”的文化淵源。

吳?鍇

2023 年 6 月 26 日

媒体评价蓝色.jpg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 1001座中國古塔》的出版,是我國古塔研究領域裏一項重要的成果,對於我國古塔的進一步研究、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此書又深入淺出,也爲那些古建築愛好者和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通覽我國古塔精品的窗口。

——紀懷祿: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本書是中國古塔集大成之鉅著,集學術性、知識性、資料性、可讀性於一體,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書。我拜讀書稿後,受益頗多。深感編著此書實爲順應時代潮流之舉,可喜可賀,望早日出版以饗讀者。特向廣大文物保護研究者及美術、旅遊等相關專業人士推薦閱讀參考。

——楊煥成:前河南省文物局局長、河南博物院院長

作者全面分析了中國各時期古塔建築藝術與特色,並描述了各地區古塔造型的差別與作用,從建築、結構、宗教、歷史、藝術、考古、民俗等學科進行全面總結和論述。該書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水平很高,是至今爲止我所看到的介紹古塔建築藝術的最全面的書籍。

——戴志堅:中國民居建築大師、廈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這可能是當今世界上能找尋得到的關於中國古塔圖像和文字材料著錄最爲全面的一部圖書。本書猶如春天裏的一枝報春花,它必將突破先前“封閉”的學術象牙塔之藩籬,呼喚來更多的大衆讀者與這些流傳千年而不朽的古塔經幢以及用於風水營造的標誌性建築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劉傑:上海交通大學建築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書作者歷二十餘載,足跡遍中國,盡觀華夏古塔精華,令人歎服。今於所觀瞻古塔之中,遴選一千又一所,詳述其歷史文化之根源,盡展其建築藝術之精美,以饗讀者,實爲幸事!披卷展閱,華夏古塔精要之所在,盡收眼底。

——陳術石:前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遼寧省博物院研究員

這本書全方位梳理了中國古代塔幢文物遺存,兼具宏觀的全景視野和細緻的個案描述,可謂一書在手,古塔觀止。全書之特色,首先是系統性。其次是學術性,不乏獨創性主張,頗具見地。再者,所有圖片力求精益求精,並標註拍攝時間,形成一份珍貴的塔幢影像檔案。

——張建宇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Specification

Overview

Languages

Discounted Games

“侯楊方講清史”三部曲

原价为:NT$1,099。当前价格为:NT$558。

“沐春”書法禮盒

原价为:NT$1,799。当前价格为:NT$1,200。

“程氏針灸” 程凱養生說(全四冊)

原价为:NT$1,499。当前价格为:NT$930。

Customer Reviews